独家对话《创造性思维》作者 :传统教育转型到未来教育,最难攻克的是……
因微信公号改版,为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全文共4794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1969年,素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颁给了40来岁的马文·明斯基。这是一位永远不知疲惫的学习者,他最早联合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他也是人工智能领域首位图灵奖获得者,虚拟现实的最早倡导者,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MIT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与此同时,马文·明斯基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钢琴家,他爱好极其广泛,对各方面也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深刻洞见。特别是当过一段时间的教授,马文·明斯基对教育思维、理念方面更是充满真知灼见。
《创造性思维》收集了马文·明斯基关于儿童教育的六篇文章,其中有五篇文章是他晚年参与OLPC(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时的所思所悟。每篇文章都配有明斯基的一位同事或学生的评论,这些评论重点评介了马文·明斯基的主要观点,并将他的著作与当前的相关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就文章主要观点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后才有可能具备,而我们越早进行针对性地学习与训练,就越有可能掌握它。对此,学校教育义不容辞。
马文·明斯基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我们探索人类学习模式,完善儿童教育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校长会有幸与《创造性思维》的编者辛西娅·所罗门女士、肖潇女士,马文·明斯基之女玛格丽特·明斯基女士进行独家对话,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奇的人工智能之父的思想宝库吧!文末更有赠书福利~
Q
校长会
A
辛西娅·所罗门、玛格丽特·明斯基、肖潇
马文·明斯基在1967年出版的《计算:有限和无限的机器》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人类将在一代人以内,发现自己与一个陌生的新物种共享世界:计算机或类似计算机的机器。”
明斯基的工作致力于找出赋予这个新物种智能行为和常识推理的方法。在不懈追求下,明斯基探究了人们未来将如何学习。他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教师和教育家。
同时,作为Logo编程语言的创造者和每一个年龄段群体的老师,我相信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一起发明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各国文化差异是教育本质上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本书中的观点而言,您认为会对中国读者产生哪些影响?
在您看来,从传统教育到未来教育还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最难攻克的什么?
我们认为最大的困难是让人们抛却他们对学习和教育既定的假设。很多老师、学生和家长都习惯了传统课堂的观念——学生是知识的被动容器,或者就像反复做同样的重复练习一样学习。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首先改变这些假设,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
明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必须要建立起来的观念是让孩子发起活动,因为你想知道孩子已经可以做什么,然后修改它,或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在传统的课程中,你假设孩子们是一张白纸,试图从无到有,所以如果有任何东西与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相冲突,他们就必须减少而不是增加他们的能力。”
教育系统很难认识到要转变这种观念,即使没有人真的想“减掉”孩子们的能力!这需要转而去相信,孩子们自己本身就是有观点的。
现在,一些人认为,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是由预测孩子下一步需要学习什么的机器组成的。视角的转变是建构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建构他们学习的理论,以及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这样孩子们就学会了如何自己学习,以及机器如何被教授学习。
人工智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也是马文·明斯基所推崇的一种教育方式趋势,您认为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会更多的应用在基础教育的哪些场景?对基础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注意些什么?
很难想象在1956年的时候创造人工智能看上去有多么的疯狂。
今天很多的人工智能程序,仍然连小孩子的常识思维都还没有,是无法自洽的不透明机制。
因此,应用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帮助孩子们真正理解和创建人工智能程序,并让他们自己参与构建人工智能程序,甚至可以让小学生习得一些人工智能编程。
这本书中的文章提醒我们:
允许孩子在教育早期修改和编写人工智能程序;
让孩子们获得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具体的、可测试的想法,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为孩子们仔细地提出项目想法,并学会让他们在项目上工作。
如今,许多国家开始将少儿编程列入基础教育必修科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此,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将对未来教育产生哪些影响?
明斯基曾说:“编程对教育来说很重要,因为它能让孩子们创造新的东西。编程使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出现。对孩子们来说,编程很像是用玩具来建造建筑,甚至更好——图画和结构可以变成现实,可以相互作用,文字和语言可以被建造和重建。”
只要编程环境中有丰富的示例,并且是为初学者精心设计的,这只对教育有好处。
除此之外,编程是一个对儿童至关重要的元概念,因为它是“你可以告诉计算机如何学习”和“你可以教自己如何学习”之间的桥梁。因此,编程必须涉及丰富和重要的领域来编入:音乐,绘画,数学,讲故事,电影制作,工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跨出超越传统程序设计的第一步,让孩子们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程序,这样他们就可以习得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理论。
此外,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对书中思想观点十分认同,在第一时间应邀为该书的中文版撰写推荐序,并希望他的推荐能让更多的中国教育者建立跨界思维,聆听更多智者的声音。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教育的智者之钥
“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这句话流传很广,可以作为人工智能的口号。说这句话的人,正是人工智能的先驱,虚拟现实最早的倡导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名誉教授、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
马文是一位科学天才。他坚信人的思维过程可以用机器去模拟,机器也可以拥有智能。1956 年,他与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等人一起发起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达特茅斯会议”,两年后他与麦卡锡在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1969 年,马文获得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的图灵奖。
作为一名科学巨匠,马文如何理解教育和学习,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因为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一定会关注教育问题,对教育也一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所以,当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王振杰告诉我,他们引进了一本名为《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论教育》的书,请我写一篇推荐序的时候,我不顾工作繁忙,立刻答应。
这本书是由马文的六篇关于教育的文章组成的。编者邀请了六个不同领域的顶尖的思想家评论和解读马文的文章,他们有的是教育家,有的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研究者,全书的插画作者肖潇是出生在中国的华裔艺术家,经常为马文演奏钢琴或者与他一起弹奏。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关注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从本书的英文主书名Inventive Minds 可见一斑。以儿童学习数学为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甚至讨厌学习数学呢?
马文认为,关键在于学生没有把数学真正地融入生活,因为教师没有帮助他们建立日常生活和数学概念之间的重要联系,没有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认知地图”,没有鼓励学生自由地学习与创造。
“我们的算术教学方式通常强调使用特定的、严格的技法,而不鼓励孩子们尝试创造新的方法来完成算术计算。”其实,学生们根本不是不喜欢数学,只是不喜欢在数学课上学习的东西而已。这样一种只注重避免错误而非开发创造力的教育,不仅会导致学生不喜欢数学,还会使得他们“在未来抗拒一切带有技术性质的事物,甚至产生对于符号化表示的长期性厌恶”。
同样,学习计算机也是如此。大多数计算机书籍和课程只是教人们如何编写程序,只是介绍命令、指令、编程语言和编程语法规则,但是,“真正的语言不仅包括单词和语法规则,还包括文学——人们使用语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人能只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就学会一门语言,我们也往往是从感兴趣的故事开始学习语的”。
马文提出,计算机也好,数学也罢,关键是要给学生“一种自由的感觉,一种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力量”。就像给孩子一套足够的、永远也不会用完的幼儿园积木,让他用来建造一个城市一样,如何运用这些积木没有任何外部的限制,唯一的限制是他们的内心。所以,关于实验室规章,马文有一句名言:“当你没有更好的想法的时候,你才需要遵循这些规章。”
在阅读马文的这本著作时,我有一个特别的惊喜:在我关于未来学校的观点上,马文显然是我的知音。在约我撰写推荐序的时候,王振杰正在读我的新书《未来学校》。
他鼓动我为马文这本书作序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马文在书中的观点“和您的观点有相近之处,所以冒昧想请您为这本书写一篇推荐序”。果然如其所言。IX传统学校把相同年龄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年级,让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针对这一大家觉得天经地义的现象,马文提出了与我观点一致的看法:“对同龄学伴的过度依赖,会妨碍一名儿童在正常的社交和精神活动中建立更好的思维方式。”
针对传统学校刻板的课堂教学时间表,一节课有固定的时间,结束以后换一个学科、再上一节课的班级授课制,我在《未来学校》里提出了不同意见。马文对此也提出了批评:“在固定时长的教育体制下,一个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挖掘一个想法呢?”曾经在马文课题组工作的科学家加里·施塔格回忆说,困扰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使得我们完全可以利用 10 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一些主题的教学过程”,其后果就是学生失去了那种“我可以在几周内学会某些东西”的强大信念。
马文在书中明确提出,应该“对学校重新进行定位”,鼓励孩子们追求更加专注的爱好和专长,为他们开发更加强大的心智技能提供更多的时间。他对现今社会中的孩子们“清楚地知道许多关于运动员、摇滚明星和演员的轶事,却很少能认出哪怕一个哲学家、科学家或数学家”的现象非常担忧,认为这对于学生的未来人生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童年所获得的一些价值观可以在头脑中持续保留,并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所以,他建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上应该更多地宣传“有学术成就的人”,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印象”。
2016 年 1 月 24 日,马文因脑溢血在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去世。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正在进一步被我们汲取。作为一个科学家,马文对教育的确有着许多独特的、睿智的洞察,有着许多富有远见的建议,这些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或许,马文的著作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认清教育的方向,才是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跨界的思维,需要聆听更多智者的声音。
2019 年 8 月 8 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粉丝福利】
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教育感悟
我们将从留言中选取 三名幸运读者
转发并留言点赞数最多者优先
各获得《创造性思维》赠书一本
留言截止时间:2020.07.01
等不及的朋友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
直接购买,提前享受这场思想盛宴吧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推荐阅读
● 一部9分国剧悬疑神作,让我们反思教育到底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 叶澜: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